close

校外教學前後

我們看一部關於聲音的電影

電影中的主角是真人實事  描述義大利國寶級的電影配音大師的成長故事  

因為意外而失明

因為失明而發現聲音的世界

因為發掘聲音世界的魅力  所以把這個魅力延伸到電影的世界裡

創造了好多好多的美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AB4rJR2CY

undefined     孩子們的反應對我來說滿有趣的

幾個我原本以為會很有興趣的女孩

在片子開始時對我表示他們不想看這部電影

有些孩子雖然覺得氣氛有點凝重  但是依然選擇繼續跟著故事走

我好奇地探詢了這兩群孩子背後的原因  

原來不想看的孩子是因為主角米可的遭遇讓他們感覺不舒服  或是可怕

 

於是我們展開了一些對話

我們談著這些遭遇  是世界上多少人的真實人生

談著片中的米可和法蘭契這些孩子  正是因為人們直覺感到不舒服  所以遇到許多的困難或是孤獨

我們談著現在的自己很幸福

但是如果有一天  有些困頓找上了我們

我們是否可以像米可這樣過日子

 

這幾年帶著孩子們看電影以及閱讀書

有時我會發現孩子們似乎越來越不能直接面對生命中的某些沉重  或是緊繃   

這些沉重的  凝重的   緊繃的  有張力的  衝突的  傷痛的  無奈的  或是  非常軌的  情緒和生命真相

孩子們似乎有對他們越來越陌生的傾向

當然  這是片面的  隨機的觀察

但是同樣的影片   我確實感覺孩子們對於人生遭遇、事態炎涼越來越陌生

以至於以前的孩子們可以在影像中可以掌握到的情緒   現在的孩子有時充滿了疑問

早年孩子們可以跟著感受  共振  理解的情緒攻擊程度比較寬大  

同樣的電影  這兩三年孩子們會先拒絕  拒絕感受其中鋪陳的不悅或是不安

 

比如說  <聽見天堂>在我先前與孩子們一起看電影的經驗中  

 

很長一段時間  我想了很多種解釋的可能

首先  也許我的觀察太主觀  沒有經由適當的驗證  

也許我們可以解釋成  當代的孩子比較敏銳細緻  感覺域的門檻比較低

或者  也許孩子們現在擁有許多閱讀與視聽的選擇

這些選擇中   光是奇幻  愉悅  歡樂的成分就已經填滿了他們的閱聽經驗和時間

也許生活中除了閱聽  孩子們還有好多時間可以選擇做其它自己喜歡的事情

而這些事情可以是露營  家族聚會  朋友聚會  遊戲或是全家出遊

也許我們的孩子都是幸福的  所以他們可以選擇的各種社會經驗與人生經驗中

有衝擊性的機會就不多

也許  我們給了他們一種遇到不舒服  (甚至預測到會有不舒服發生)  就可以關機、轉台、滑掉、或是開新視窗的世界

 

所以困頓  不悅  不安  焦躁  疼痛  受傷  或是  負向的人生真相

對他們來說

很容易跨過心靈想要迴避的門檻

因為這一些經驗  都太刺激  太遙遠  太陌生  或是太不想要去經歷了

 

對於這些想法  我既沒有結論  也沒有定見

只是與孩子們相處的經驗  讓我一直想著  看著  或著與你們說說  

 

這陣子聽了一段廣播  

張大春和顏擇雅  對談"負向情緒"

談著這些負向情緒如何構成人生的豐富層次和感受

構成人生的真實

它讓我想了許多  也受用許多

連結在這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rjt5Yp803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iweining 的頭像
    iweining

    櫻花 油桐 相思樹

    iwein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