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度空間袋的設計,是一週拿出一樣道具來
所謂的道具,是一個又一個帶有熱情的人,
有時候是家長推介的年輕人,有時候是我們自己的家長,
或是我透過機緣認識的有意思的人。
像是沒個星期開一個視窗,
讓我和小孩都感受到與種籽外的世界碰撞的火花。
經由子貽家,我認識了一了黃韋嘉老師,
韋嘉來種籽看過、了解過之後,帶來一批自己認識的朋友,
成為四度空間袋的第一個師資群。
這群師資,都是七年級後段班的年輕人。
瑋寧在這堂課裡,扮演著引路人的角色
為老師和孩子們搭起中間的簡單橋樑,
提供顧問、小妹和助教所需要的各種功能。
這星期的主題是一個程式設計師的熱情,他讓孩子們叫他Tim老師,
喜歡玩遊戲的Tim,還在念研究所,是個程式設計師,平日也都在帶安親班或是營隊的孩子玩遊戲。
Tim從小玩著各式各樣有形無形的遊戲,從玩遊戲到設計遊戲,
他說:好的遊戲會讓人思考,會讓人發展出策略,練習決策和行動。
一開始,種籽小孩照例用著各自的方法試探兩位兼課老師,
兩位高個子男老師果然是有帶孩子活動和上課的經驗,
很快就穩穩地接住了整個課堂。
Tim老師說:我喜歡玩
喜歡玩各種遊戲,也喜歡發明遊戲
對我來說,一個好遊戲要包含重要的元素:可以動腦、可以團隊合作
於是進入第一個遊戲:
出題者在心裡出一個題目,
參與遊戲的孩子可以提出問題,透過問題推理出出題者的答案。
遊戲的規則只有一個------提問者只能提出一個二分問題
比如說:這個東西是活的嗎?
透過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可以篩選出層次,透過推理,趨近答案
當然,前提是孩子們能夠靜下來聽,而不只是說。
還要能夠透過聽,形成思考的層次。
然後是一個金塊遊戲:
孩子們先分成三個國家:火之國、風之國和水之國
每個回合,三個國家各自可以決定自己對於金塊的決策
你可以從金庫中拿金塊、可以從別的國家偷金塊,也可以選擇防守自己的金塊。三個國家交叉決策的結果,就是這一回合金塊會落腳誰家。
十個回合過後,獲得最多金快的國家獲勝。
過程中,孩子們會經驗到決策、團體討論、運用先前的二分法問問題,思考下一步的決策會產生那些可能性,甚至可以發展出合縱或聯盟。
回顧的時候,
有孩子說:我發現我跟組員想法不同的時候很困擾。
孩子說:有國王被推翻了,大家不想跟著他的決定
孩子們還被兩位老師帶著討論:為什麼聯盟過程會無效?
意見不合的時候,你們都怎麼做決定?
我看到甚麼呢?
我看到一個實際的策略遊戲裡,每個孩子的樣子都會自然而然地浮現出來。
我看到我們的孩子衝勁十足,不怕錯誤,
一部分孩子,需要練習為自己找到邊界或是節律,免得讓自己的情緒無限上綱。
有個平日亮眼的孩子,對於失敗的沮喪會升高到放棄繼續努力,
有些孩子穩穩地,想要力挽狂瀾。
大部分的孩子不喜歡輸,卻也不怕嘗試。
大部分的孩子都需要慢慢練習聆聽別人的習慣,
我還看到幾個孩子一直想要修改遊戲規則,好符合自己的想法。
我看到,我們還有好多練習,可以在不同的場域、時空,
在家裡、在學校,
跟孩子們一起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