瑋寧說說話 從容20101227
慢的樂趣怎麼失去了呢?
啊,古時候閒盪的人到哪兒去啦?
民歌小調中的遊手好閒的英雄,這些漫遊各地磨坊,在露天過夜的流浪漢,都到哪兒去啦?
他們隨著相間小道、草原、林間空地和大自然一起消失了嗎?
捷克有一句諺語用來比喻他們甜蜜的悠閒生活:他們凝望仁慈上帝的窗戶。
凝望仁慈上的窗戶的人是不會厭倦的,他幸福。
在我們的世界裡,悠閒蛻化成無所事事,這則是另一碼事了。
無所事事的人是失落的人,他厭倦,永遠在尋找他缺少的行動。
米蘭昆德拉 〈慢〉
國中時代的好朋友,提著一個甜滋滋的草莓派來看我家小波,我這老朋友是個執業語言治療師,平時工作用功又熱心,志向是協助各類型的孩子不要錯過早療的機會,讓孩子有合適而健康的發展。
我和她帶著我那十四個月大的兒子去公園玩,半個小時之後,我們有了這樣的對話:
老友:「小波的口語發展比較慢喔!」
「喔?!」我的語氣中帶著疑問。
「他的嘴巴動作太少,大部分都是發喉音。」
「他在陌生人面前比較安靜啦,不過,他不會一直發出聲音倒也是真的。」
「你要多按摩他的嘴巴周圍,然後給他吃各種材質的東西,刺激的的口腔發展,這樣比較不會太慢說話。」
老友:「你家小子的大肢體發展不夠穩喔!」
「喔?!」語氣中仍有疑問,你說的是我家那隻爬上爬下會以飛快動作翻身落地的猴子嗎?
「他走路還在搖晃,不太穩,然後不會去嘗試大動作,他好像只喜歡作手部操作,你要讓他多有一些快速移動或是坐著向前溜滑梯的經驗,這樣可以刺激他的前庭,大動作才會發展的比較好。」
我這個作媽的聽了,試圖說明一下我眼裡的兒子:「小波是比較敏感的小孩,在人前,他會需要一些時間,給他時間就慢慢會玩開了。」
「嗯,所以我覺得他有點依賴,沒有這個年紀小孩該有的發展,你看剛剛跟他在一起溜滑梯的小男生才一歲半,跟小波只差幾個月,他的動作就很純熟,可以很獨立的自己玩,小波就顯得怯生生的。」
我想強調一下,我愛我這個老友兼好友。
但是,我的心裡已經出現了一些些醞怒。
我還來不及釐清是我這個作媽的太一廂情願,聽不得人家說兒子,還是這事情的思維邏輯真的與我不同,我親愛的治療師又說:「你這小子長大適應學校會有困難喔。」
「………」這次,我無言了,我心裡想的是:唉,這回你倒說對了,我也不覺得小波可以完全適應我所理解的現今學校體系……
我還沒有想完,我親愛的朋友又說:「個體要從小經驗過妥協,不然,社會適應會有困難。」
我同意個體應該要有妥協的能力、經歷,如果個體能感受到妥協的藝術,更好;我也同意,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要讓他理解社會秩序和規範、群體運作的道理,並在過程中,練習確知自己的定位。
但是,看著小波光著腳上上下下練習順著溜滑梯的滑道往上爬,我仍然禁不住一再地想:我們如何一方面期待孩子在成長的當下成為適應完全良好的個體,又同時期待他能夠挑戰未知、開闖新局?人不都是因為大大小小的不適應,所以想要改變現狀,尋求轉化嗎?再者,我們究竟選擇什麼標準,去衡鑑一個人的發展與成長?世界衛生組織的常模?教育部公訂課程標準?全亞洲各國抽樣測驗的平均結果?個體的發展,是要以適應社會為目標嗎?當環境氛圍不斷強調學校應該要培養可以為企業所用的人才,學生應該努力讓自己具備條件、符合資格、有競爭力在企業中力爭上游,這時候,我們所稱的社會適應,是以誰為主體?政府?學校?企業主?或是我們可以有更好的答案?
我知道自己跳太遠也跳太快了。但是那天下午離開小公園後,這些疑問始終在我腦子裡盤旋。
身為老師,我禁不住回溯起自己和種籽家長們的對話,想著對話的腳步是否偶爾因為心切而凌亂,因為觀察醞釀的時間不足,而猜錯了孩子的狀況;身為母親,我想起龍應台的一本書名「孩子你慢慢來」,我想讓小波擁有他本來就應歸他所有的時間與空間,從容地走他的人生步伐。身為我那老朋友的好朋友,我想說聲謝謝,謝謝她出於關心,提供我她的視野和她所知的策略,也謝謝她讓我有機會東想西想這許多。
我不知道自己是否算是適應這個社會的個體,我只知道,我常常很努力,想要讓我自己,和我周圍的孩子都有機會從容地面對自己和環境。
你呢?
來到種籽五年多,每當有人問起種籽的孩子將來是否可以適應國中生活,我除了努力強調種籽很在意孩子離開烏來山裡之後的日子過得好不好,除了說明我們的理念、我們的哲學、我們的實踐和我們的反省,我老是想反問:「你呢?那你適不適應你的人生?」
我很好奇大家的答案都是什麼。
這一篇有點拗口,轉來轉去的前言終於告一段落了。關心我的淑儀怕我寫到天荒地老還收不起來,一直熱心提醒我:「你就在尾巴寫上—這次我就寫到這裡,這樣,就好了!」
好,這次我就寫到這裡。
期末,年關將近,不管你適不適應你的生活,都願你度日從容:)
新 年 快 樂 !
瑋寧 201012.28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