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瑋寧說說話20120103  校外教學大旅行概論

 

校外教學是每個學期,為期五天四夜的盛事。種籽每隔半年會拔營,離開烏來,移動到台灣的某一個角落,已經是由來已久的慣例。像種籽許多事情一樣,要縱觀全局說個明白很不容易,因為其中的理想、事理、情感和體會交雜,讓我只能嘗試寫個概論而已。

 

原則上,種籽將台灣分成十二個區塊[1],每個學期去玩一塊,小孩六年畢業後,剛好把台灣從頭到尾玩一圈。

五天裡,都市、鄉間、上山、下海、溯溪、壓馬路、逛夜市,只要在安全範圍下,都行。

 

早從創校時期,老師們就已經帶著孩子們晃晃蕩蕩到處踏查。當時學校的規模比較小,往往老師們開幾部九人座小巴就上路了,餓了,就下車拿出汽化爐,鍋碗瓢盆兜一兜,在路邊煮起飯來。至於住呢?當年也發揮克難精神露宿野外、在借來的幼稚園打地鋪、也住過霉味沖天的香客大樓。遙想當年,這五天很像是「全校自助旅行」。

 

如今,學校從四十多人漸漸成為九十多人,每次出門就是個百來人的規模,所以老師們規劃起這五天的行程,便越來越需要注意細節。

這麼說吧,辦一趟旅行,老師們要先確認長程交通的接駁、短程交通的接駁、住處的安全、乾淨、腹地、上下車的方式、全校集合開會的地點、拉行李的方法(九十幾個小孩的行李上上下下可是件不容小覷的工程)、玩的地點、一天下來活動的節奏流程、去海邊玩,要注意氣溫、風向、安全、潮汐、沖洗地點,到山上玩,要思考大小孩、小小孩的不同腳程和體力、吃葷的吃素的……許許多多需要考慮的事情。

    這些細節,皆出於對孩子的了解以及對於全校共同生活、共同參與的想像。我們用孩子的節奏在生活,用孩子的眼光選擇踏查的地點、時間和方式,這樣的旅行規劃,是自助旅行的規格,雖然常常讓主辦的老師覺得自己很像旅行社,同時,也很難想像,如何將這樣的旅行規劃委外辦理。

 

對小孩來說,校外教學是離開家,徹徹底底獨立五天的大好時光。

   

    對家長來說,校外教學也是爸爸媽媽放大假的好機會。

 

對老師來說,是五天「拋家棄子」的日子,是學期工作稍做轉換的逗點,也是和小孩共同廝混共同生活的時間,在這一週裡,老師是監督安全的雷達、是保母、是導遊、是觀察者、是視窗、是玩伴、也是同夥。五天四夜的朝夕相處,可以了解孩子很多很多。

 

相較於平時規律的生活,這五天裡,所有的人都因為角色的鬆綁,更接近他自己。

是「教學」?還是「大旅行」?

     曾經,我問老師們:這五天四夜究竟要叫做「校外教學」?還是「校外大旅行」啊?

 

    種籽老師們維持著一貫的風格,各自沈吟了一會兒。

    有人覺得「校外教學」是個合用的名稱,因為在旅行之前,許多不同的課程都會在小孩的身邊發生。

比如說,我們去一趟金門,自然課會談金門的地形、潮間帶、認識金門特有的魚類鳥類,土地課會和小孩一起探詢金門的風土習俗、用紙黏土做出一隻隻姿態可愛的風獅爺,人類故事課會討論我們要住的旅館牆上為什麼會有炮孔,語文課會閱讀與金門相關的旅遊小品;出門前,孩子們要在爸媽老師的協助下準備行李、做好照顧自己和過團體生活的心理準備;出門後,孩子要真實面對五天離家的日子,要把自己和行李都照顧好、安全帶回家,要學會用自己帶出來的錢,要學會遵守團體的生活公約……這些,都是廣義的「教學」啊!

 

然而,有人覺得「大旅行」比較貼切。這五天四夜裡,「自在旅行」始終是不變的初心。所以種籽在出門遊走的時候,不會用活動去填滿時間,也不會認定到了哪裡該學些什麼。我們反而喜歡去海邊玩,一玩就是一個下午,我們也喜歡花一個上午去走山,或者,花一整天,一人一部腳踏車,騎啊騎,騎過各個在地角落。旅行,就是在異地生活、走看。

 

身為一個「旅行控」,我想,旅行之所以是珍貴的生活經驗,便是遠離了原先的生活環境、原先的生活節奏,模糊掉自己的角色和邊界,去一個新的地方,體會、探索、並且試著把自己融進去,也許開了眼界、也許體驗了些新的經驗、也許只是感受到不同的空氣,或者在一個不熟悉的時空中存在,都好。

 

所以,「校外教學」也好,「全校大旅行」也好,在種籽,這五天四夜大概永遠都不會有確定的名稱,至少目前沒有。不過,我們沒有太在意這事,因為,這五天的精神很清楚:走,就對了!

 

旅行中要練習的事

出門旅行前,學校都會事先和家庭溝通許多行前準備工作,包括這次旅行必須準備的裝備、天氣狀況、臨時聯絡方式,還有很重要的----打包教戰守則。

要幫出門五天四夜的孩子打包可是門大學問啊。

 

曾經,一年級的小男孩在滿是階梯的花蓮學苑提不動自己的行李,出馬幫忙的老師用力一提反倒被沈重的反作用力拉得差點跌跤----這個行李可真重啊,好不容易搬到寢室打開一看,裡面除了五天四夜的衣物和必備用品之外,還有孩子的玩具、娃娃、故事書。

有一次校外教學要爬小山,老師們協助確認小孩有沒有把該帶的雨具啊、水壺啊帶在身上。舒跑覺得其中一個小呱的背包重得離奇,一掏之下發現小呱的背包裡,有媽媽幫他準備的五天分蘋果,還有第一天沒有吃完的三明治……

打包出問題並不是低年級的專利,曾經有中年級的孩子,臨要回家前,東西太多行李塞不下,用力壓啊壓啊,結果把行李箱給壓壞了。最老師出動強力封箱膠帶,把爆開的行李箱捆成包裹才解決問題。

 

除了照顧行李之外,孩子們最重要的任務是照顧自己。

尤其是剛要練習獨立照顧自己的小小孩,出門可是件大事。學校第三度開拔到蘭嶼旅行之前,有個小小孩回家興奮的告訴媽媽:「我們這學期校外教學要出國耶!」學校老師們聽著,一邊莞爾,一邊也承認:是啊,去趟蘭嶼的規格,就跟出國差不多啊!

對小小孩來說,出門前一段時間就要開始練習自己洗澡、洗頭(許多小小孩會在出門前變換髮型,因為短髮洗起來比較容易),和爸爸媽媽討論和家裡聯絡的方法和約定,研究自己要帶多少零用錢、討論萬一萬一和大家走散了,可以怎麼辦……還有,很重要的,出門這麼多天,萬一想媽媽了,怎麼辦啊?

對大孩子來說,在群體裡,有機會看到自己的位置、有機會實踐自己的行動力、有機會練習付出與承擔。

 

連續三次的校外教學,我拎著同一個小呱呱。一開始,這孩子只要到了黃昏,就會眼眶紅紅抽抽噎噎,因為她想媽媽「想得心都痛了」。帶手機、帶照片、時間一到就去看卡通、想媽媽就找瑋寧抱抱、甚至「叫瑋寧媽媽」這些策略全都用過了,就這樣,渡過一天又一天的黃昏症候群,值得之處在於---隔天早上,因為太好玩了,所以還是很高興。

小佑是年級高兩屆的學姊,看這小傢伙天天哭得傷心,總是試著用自己的方法陪著她、安慰她。小佑說:「因為我小時候也是這樣。」

這隻小呱呱後來出門還是會想媽媽,不過上次,看著同伴打電話回家,她托著腮幫子,悠悠地說:「瑋寧我還是不要打電話好了,因為我聽到媽媽的聲音就會很想哭。」然後,決定跑去看海綿寶寶。

 

    種籽沒有絕對設定一趟校外教學,要教會孩子什麼東西。就像先前所說,一趟旅行,就是如實地走過,會產生什麼效應漣漪,我們就如實地面對、感受、思索,在其中試著抓住它對生命一切光明的影響。

 

旅行中的自由、責任與看見

 如同先前所說,相較於平時規律的生活,這五天裡,所有的人都因為角色的鬆綁,更接近他自己,或者更貼切的說,是「在群體中的自己」。因為更貼近自己,所以在自由與界線、責任與承擔等學習挑戰便更為直接,練習也更為深刻。

 

    旅行中,每天晚上都會舉行生活討論會。平常在學校的主席是孩子,出門的節奏非比尋常,所以由負責校外教學的老師來掌握流程。生活討論會裡,我們會知道明天的行程、小包包裡要準備的東西、晚上活動與就寢的原則、住處附近的活動範圍和安全狀況、然後為各式各樣的失物找主人。

    一群大大小小九十幾隻呱呱們天天攪和在一起,也總會出現需要法庭處理的事情。校外教學期間,教師團為當然法官團,處理孩子們大大小小的糾紛困擾,還有,最重要的,安全問題。旅行中,我們的法庭和團體生活該守的原則,跟著我們一起移動。

 

    種籽孩子每次出門就是浩浩蕩蕩一大票,以往,無論走到哪裡老師們都不用聲嘶力竭的控管秩序,不用花許多力氣要大家保持專心注意宣布事項,也無須擔心各組分散活動之後,集合遲到拖到下一個行程。一次次旅行下來,孩子們和老師已經有了默契:玩得時候用力玩,該注意的時候可要專心,只要大家都互相尊重,就可以獲得最大的自由。

 

    旅行過程中,與孩子朝夕相處的老師們自然會有深刻的看見,也許同樣在旅程中、也許回學校之後,我們不斷交換著我們的看見,好儘量立體拼湊出每一個孩子的樣貌,以及不同屬性孩子約略的圖像。

    這些看見,通常不是給我們某些對孩子的結論,而是為我們帶出一些想像,基於了解,我們想向回學校後與孩子工作的種種可能與方法。

 

    今年的寒假教師進修,老師們約好一個時間想要專心討論近年我們看到的共同現象。比如說,我們在旅行中看到孩子與零食的關係,我們看到孩子怎麼用錢?我們看到孩子的自我照顧能力?環境感知能力?區分自我與群體的能力?對於事情「後果」預設、體會與承擔能力?資訊化的速度如何影響孩子的思考與同儕關係?老師們感覺跟孩子工作「群體生活的界線與尊重」時,所需要耗費的腦力和心力增加了,這現象的真實性?可能的原因?可以有的思考和工作方向?

 

    本文後面附上一篇文章,是我進學校滿兩年時書寫的文字。寫「校外教學大旅行概論」時,想起了它,裡面有五年前我所看見的校外教學。文中的大呱已經上高中,迷你呱呱則是個快樂的國中生,看著文字,我看到了當年的我、大小呱、以及那天的12號溪,想起了當年肚子裡有小言青的主辦人婉如陪著一隻不敢下溪的小孩在車上,以及一群小孩溯到上游興高采烈的呼聲。

 

    一趟旅行,就是如實地走過,會產生什麼效應漣漪,我們就如實地面對、感受、思索,在其中試著抓住它對生命一切光明的影響。這是種籽每半年全校異地漂流一次的獲得,也是我們一次又一次背上行囊出門去的原因。



[1] 十二區塊包括:北北基、桃竹苗、蘭嶼、澎湖、墾丁、高高屏、台東、雲嘉南、花蓮、金門、宜蘭、中彰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wein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