瑋寧說說話---- 20151026
剛結束期中親師懇談,下周有桃竹苗校外教學等著我們。
而綜合考量的結果,教師團決定這學期維持移地教學模式,
把心思和能量集中,將移地教學經營出最大化的可能。
如高年級的孩子告訴我們的:就算這學期留在這裡,也是美好的童年回憶啊。
此刻,讓我們做個思緒上的整理:
校外教學前後,教師團會以目前工作模式和與孩子建立的默契,
進行每日的生活與學習。
但是預計十一月中下旬到一月中學期結束前,
我們會開啟另一個版本的移地教學設計。
另一個版本的設計,會以現在的版本為基礎做調整,
繼續彙整我們所擁有的人力資源、
思考場地運用的調整、考量時序即將入冬的影響、
勢必納入考量的,還有不同年級的學習型態、風格和學習任務。
決定移地教學,
也是決定給山林、工程單位和大家懸吊的心三個月的休息時間,
這段時間,我們會持續關注路況和山的變化。
至於遷校或是另覓校地,也始終是個重要的議題,不會消失。
曾經,我問自己:為什麼種籽不常說:「我們要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為了回答自己這個問題,我觀察再觀察,想了再想,問了又問,
暫時我得到這樣的結論:
種籽的老師們比較介意孩子們是否找到了願意工作的題材和場域?
孩子們的好奇心,有沒有被抹滅?
孩子們有沒有發自內心,想要解決的問題?
孩子們相不相信自己可以解決問題?
孩子們有沒有足夠的毅力與承擔去面對自己想要解決的問題?
他們了不了解自己的風格?特質?強項?可能的弱項?
當他們在嘗試伸出觸角的時候,會不會因為害怕失敗而裹足不前?
我們還問,孩子們的心理和眼裡有沒有看見世界除了自身之外的其他?
看見了,我們能不能透過工作、透過對話,一起豐富彼此了解這世界的層次?
還有,最核心的,
孩子們所累積的學習經驗和生活經驗,是否讓他們擁有對世界表達的意願?
在種籽,我們確實不常說--創造力。
我們說:為了抒發情感、意念、想法或是解決問題,孩子們會用適合自己的方式有所行動,而這些行動,是為創造。
從8月7日到現在,
從蘇迪勒颱風、花新大道崩塌、杜鵑颱風到可能的巨爵颱風,
我們一再理解路況、山況,理解這次風災與本來烏來所擁有的環境條件,
我看到家長面對變化的力道與胸懷,
看到教師團不同風格的教師如何思索、因應、彼此支援。
我學到新的關於大地工程的知識、力學、地質、氣象,
再一次咀嚼種籽「以天地為師,與山林為伴」的意涵。
此刻,我對種籽與創造力之間的關聯,有了新的懂得—
在種籽,我們不見得教導孩子怎麼創造。
但是當我們成人有了情感或意念需要抒發,有了問題需要解決,
我們會記得,自己有創造的能量。
在孩子的眼前,我們創造。
種籽之所以為種籽,不是因為我們很特別,
更不是因為我們總是做出完美的選擇,
而是因為,在種籽,
我們成人,也練習著我們希望孩子在人生中迎向的練習。
如果說永遠,是一秒鐘、一秒鐘再加一秒鐘……
片刻加片刻成為永恆。
這次移地教學好像在教我:
一個選擇,一個選擇再一個選擇,會構成我們的相信和行動。
而一個健康學習場域,不是一種恆定的運作,
而是好好的過著每一天、每一天和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