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暖身之後
這星期的人類故事高想要與孩子談談在社會科學領域被會觸碰到的「真實」兩字
先是玩傳話遊戲 因為都是五年級的孩子 這批孩子又仍然很純真 所以玩起來很順又有趣
一句「子魚在生態池跌倒了,壓到了一隻蝌蚪,源德想要拯救蝌蚪,但是沒救成」
傳了兩手之後變成「子魚跌倒了,壓到一隻蝸牛,源德想要救蝸牛沒救成」
再傳兩手之後--「子魚跌倒了,源德沒救了」
最後的孩子認為自己聽到的「子魚@#$%,源德!@#$%」
孩子們都笑歪了...一直說還要再玩一次
沒直接給他們繼續玩,想要把感覺再蘊釀久一點,先用「小紅帽」這部電影為引子
http://app.atmovies.com.tw/movie/movie.cfm?action=filmdata&film_id=fhen00443536
討論圍繞著眼見究竟為不為憑?
一件事情,是否只會有一個真相?
部分的真相是否真的為真相?
當我們討論到:新聞是真實的嗎?
今年孩子們給我的答案 與兩年前有很大的差異
這是我上人類故事喜歡與孩子討論的主題,畢竟歷史、傳記以及人類文明累積的點點滴滴都有觀點和立場上的差異,
而這些觀點與立場的差異,往往是我們在探詢事件時最珍貴的觀察,
猶記六年前我出與孩子們討論新聞的真實性,
孩子們對這個主題仍然陌生,需要引子、需要拋出許多來回的線索,才撈得到孩子們對於新聞的看法
即便看法出來了 好像與許多關於真實、虛構、求證與未求證灰色地帶的延伸想法 還在孩子心中萌芽
而今年
孩子們卻斬釘截鐵的 很直接的 毫不猶豫的告訴我:不是,新聞不一定都是真的,有很多是假的,有些時候是亂報的,或者沒有新聞的時候就亂寫
孩子們確信的神情 讓我微微驚訝--顯然,這是他們從生活經驗裡歸納出的結論
要說放心嗎?!也是,畢竟媒體素養其中一大部分就是希望孩子們學著不要憑藉單一媒體的說法
而真實與非真實之間廣渺的灰色帶 不就是我急於呈顯給孩子的視窗嗎?
然而 心頭卻冒出了一些捨不得
孩子們所處的媒體環境 創造了他們心中的結論
這紊亂(有時候甚至覺得是慌亂)、喧囂的視聽環境,
有沒有僭越了「單純相信」能為心靈帶來的幸福?
後現代那對事情皆保持距離的生活基調,
讓孩子怎樣感受對生活的掌握 以及 對未來正向而光明的想像?
也許我想太多了
也許 這被我感受為「潘朵拉盒子」的現象,其實是人類文明自古以來的真相?!